在“鸡鸣三省”云南威信走一走红河配资,乌蒙山的风、赤水河的水都会告诉你这里的红色新事。
威信县位于云南省东北角,地处滇、川、黔三省交界,素有“鸡鸣三省”之称。遵义会议后,中央红军一渡赤水,于1935年2月向云南威信县扎西地域集结。此后,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在威信境内的水田寨花房子、大河滩庄子上、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政治局常委会、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,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,系列会议统称“扎西会议”,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。此外,威信还是中央红军二渡赤水的决策地。
步入新时代,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,威信县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不断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,扎实推进文旅融合。如今,柏油大道代替了泥泞古道,悬崖石寨变成了旅居新村,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,革命老区面貌焕然一新。
红色遗址“活”起来
威信县双河乡官田坝村民小组邻近赤水河源头区域,有其支流蜿蜒流过,90年前红军长征打这儿经过。如今,走在村里的环保塑胶道路上,清澈的河水绕着村子转,家家户户院落里整洁干净,酒坛子花瓶上鲜花盛开,酿酒坊里不时飘来阵阵白酒香。
“以前可不是这样,是酒香也怕猪粪臭。”回忆起往昔,红军烈士后代余祥文感慨地说,“那会儿村里家家养猪,河沟里漂着猪粪,走哪儿都闻着一股子腥臭味,酿酒的人家虽然酒的品质好,但名气就是传不出去。”
打小听着祖辈当红军向导的故事长大,唱红歌、守红旗,还当过兵的余祥文,对威信这片红土地亲得很。退伍之后,余祥文回到家乡,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他动员父母将红军曾经居住过的自家老房子捐赠改造成展馆。
夏日的乌蒙山间,湿漉漉的山径上,扎西会议会址的檐角垂着水珠。走进扎西会议会址,一幅幅影像和一件件文物静静诉说着红星闪耀、鱼水情深的故事。
踏入扎西会议纪念馆,恍若穿越到红军长征的烽火岁月。馆内,文物无言述史,场景复原重现峥嵘往昔,多媒体光影交织,清晰铺展扎西会议的历史脉络与深远回响。
“爹渡红军我送饭”“温暖的棉被”“红军送我暖心鞋”……扎西会议纪念馆内,这些温暖的故事,讲解员谢雪梅娓娓道来。
“越了解这些革命历史与牺牲奉献,越明白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。”从事讲解工作以来,谢雪梅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愈发深刻,对红军的敬意也愈加深厚,“我会一直讲下去,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永远鲜活。”谢雪梅说。
近年来,威信持续加强红色资源保护,守护红色根脉。当地动员群众无偿捐赠不可移动文物产权,整合资金保护修缮革命旧址。威信县委书记李沅勇说,威信已建成扎西会议纪念馆、红军长征过云南情景体验馆、红军长征标语馆等5个主题鲜明的红色展馆,让旧址遗迹成为“教室”,让文物史料成为“教材”。
青青河畔草,触处似花开。走进威信县扎西镇石坎社区庄子上居民小组,赤水河支流穿寨而过,滋养着这片红色土地,河岸上一幢幢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绿树鲜花丛中。
在长征途中,写标语口号是红军向群众传播革命道理最常见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。威信打造的红军长征标语馆红河配资,位于扎西镇“庄子上红色文旅示范点”。记者走访看到,墙面上以丰富鲜活的形式,再现了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宣传标语和漫画,引得不少游人驻足细看、拍照打卡。
扎西镇党委宣传委员杨嫚说:“每一条标语,抑或是一幅漫画,都是一个红色故事,能牵出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,成为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‘活化石’。”
全城“扩红”,多点“开花”。漫步于紧邻扎西干部学院的平桥小镇,眼前的主街道尽显古朴风韵,潺潺流水穿街而过。夜幕降临时,不少当地居民和游客在扎西老街闲逛,夜经济蓬勃兴起,老街里流动着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。
红色旅游“火”起来
现代舒适的民宿、推窗见绿的咖啡厅、瓜果飘香的菜园子……很难想象,在乌蒙山北麓、赤水河畔,隐藏着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。
威信县水田镇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一面临水、三面临崖,被称为“崖上石寨”,近年来当地在此着力打造赤水崖景区。
鲜为人知的是,在2013年之前,这里的村民还要靠一条紧贴峭壁、宽几十公分的“险径”才能出山,步行是他们唯一的选择。
现如今,一条公路的修建彻底改写了村庄的命运。在政府帮扶和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,全长8.1公里、宽7.5米的旅游公路铺设开来,连接扎西会议花房子会址和赤水崖景区,打破了大山的“封锁”,让小村庄与外界连接起来。
“从县城到赤水崖景区,车程不过一小时,车能直抵家门口,连家都成了景区里的一景。”村里的“00后”郑晓鑫感慨,他还记得从前上学要翻山越岭、走过陡峭的悬崖道才能到校,现在路通网畅,家里单是经营民宿和咖啡馆就够忙活的了。
道路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的出行方式,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,让“崖上石寨”发展旅游、旅居的潜力显现出来。
近年来,水田镇实施了“崖上石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”,完成了游客接待服务中心、精品民宿、咖啡屋和停车场、公厕等服务设施建设,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居新业态。
水田镇党委书记王灵说,如今来龙洞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,近两年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。“赤水崖景区尚未开放,就有许多人想来村里旅居,再去悬崖步道徒步了。”王灵说。
不止龙洞村,现如今,在威信这片红色热土上,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颜、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、一幅幅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。
威信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梅介绍,威信已开发“扎西会议”红色旅游等3条精品旅游线路,打造5个旅居示范点,规划布局11个精品“红军村”;依托红色文化资源,融合独特的自然风光、民族风情、民俗文化、非遗技艺和传统美食等,建成4A级景区1个、3A级景区3个、中国传统村落4个。
数据见证,红色旅游“火”了起来:2024年,威信县共接待游客347.13万人次,实现旅游消费36.92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42.28%、34.3%。今年上半年,全县共接待游客173.44万人次,旅游总花费14.43亿元。
红色研学“走”起来
世界是一本大书,研学是行走的课堂。
打草鞋、做“红色”蜡染、体验农耕文化、重走长征路……暑假来临,在扎西镇石坎社区的庄子上红色研学教育基地,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在开展。
这里不仅吸引了本地学生,还有贵州、四川等外地学生的身影。青春的脸庞上洋溢着热忱,他们或在老师指导下合力编结草鞋,或用蜡染非遗技艺,细细染制一块印有“扎西会议”印记的布面。
近年来,威信县立足红色文化资源,依托扎西会议纪念馆、红军长征标语馆等红色展馆,以旧址遗迹为教室,以文物史料为教材,设计开发多门研学课程和多条研学线路,在深入开展红色研学系列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。
庄子上红色研学教育基地老师陈瑛说:“我们围绕红色文化等主题开发了13门子课程,从知识输入到体验内化,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提升综合素质,不少学校已预约秋季学期研学课程。”
威信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朱相海介绍,今年威信力争实现全县中小学研学参与率100%,把思政教育融入全过程,赓续红色血脉,传承红色基因。
如今,当地越来越多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承中来。在扎西镇红军小学,革命故事融入课堂与课间,红色印记在校园里生动呈现。学校开设红色教育课程,打造“小红星讲解团”品牌社团。五年级学生叶盼辰是一名志愿讲解员,他说:“许多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故事流传至今,我们生长于红色沃土,更要讲好红色故事。”
近年来,威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作用,聚焦红色文化传承,进一步拓展业态、细分产品、丰富供给、优化服务,以“红色研学+”模式,培育壮大经营主体,着力扶持民办红培机构,构建由政府扶持、国有企业参与、经营主体运营的红色研学发展模式。目前,威信已累计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教育近60期,参与的学生超2.5万余人,县外研学团队参与占比达18%。
此外,当地居民通过参与研学服务,形成“研学+农产品销售+民宿”模式,目前已拉动周边餐饮、交通等消费超100万元,助力乡村振兴。
踩过蜿蜒小径,踏过碎石陡坡,爬上山顶瞭望,学生们在重走长征路中,将历史学习、团队协作与体能训练融入每一步。
当学生们走到红色研学的终点扎西会议会址,“乌蒙磅礴走泥丸”的吟诵声在山间响起。“少年们的背影与历史交叠,朗朗吟诵随山风漫荡,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正是红色教育最动人的注脚。”陈瑛说。
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银 林碧锋 王贤思)红河配资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